“锣鼓喧天震古镇,彩绸飞舞闹花会。近日,阳光洒在霸州市胜芳古镇,一场传承五百余年的“火神信俗”活动拉开帷幕。这不仅是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成为一场吸引八方游客的民俗文旅盛会。古老的街巷处处欢声笑语,让每一位到访者沉浸在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独特氛围里。
历史溯源:从防火祈愿到文旅符号
胜芳古镇有着2400多年历史,因水而兴,曾是名副其实的芦苇之乡,“草行”兴盛。但芦苇易燃,火灾频发,让当地百姓对火神既敬畏又尊崇。明朝,胜芳人以祭祀火神的方式,祈求平安、避免火患。随着时间推移,火神祭祀逐渐从单纯的宗教仪式演变为融合民俗表演、文化展示与社交活动的盛大节日。
“火神信俗”活动是由胜芳乡艺总会(胜芳大会)组织协调的,整个过程包括迎神、敬神、送神三个环节。胜芳乡艺总会负责人许文玉向围拢的游客介绍:“过去,祭祀火神是为了保平安,尤其是那些靠芦苇为生的人家,对火神更是虔诚。如今,对胜芳人来说,这不仅是我们传承文化的方式,也成为胜芳对外展示的一张文旅名片。”
随着时代变迁,火神祭祀逐渐从单一的防火祈愿,演变为融合民俗表演、文旅展示的盛会。2016年,胜芳火神信仰习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以前是‘娱神’,祈求火神保佑无灾无难;现在更多是‘娱人’,让大家在传统活动中感受文化,祈福美好生活。”廊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晟解释道,“这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能吸引众多游客的关键。”
现场直击:流动的民俗文旅盛宴
清晨6时,胜芳古镇前进街火神庙旧址已人头攒动。这里是火神庙会的核心区域,也是火神祭祀的起点。
参加祭祀的花会依次来到火神像前祭拜。大家上香、烧纸、磕头,并由总会头祈祷:“感谢火神爷这一年来对我们的保佑。”随后,前往王家大院、牌坊南北两侧、文昌阁东西南三处广场撂场献艺。一时间,古镇的各个角落都热闹起来,锣鼓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胜芳跨鼓老会的成员们身挎大鼓登场。他们身着传统红色布衫,腰系黄色袢带,每一次击鼓都敲在人们的心弦上,唤醒古镇沉睡的记忆。“这鼓声太震撼了!感觉整个古镇都‘活’了过来。”北京游客李悦兴奋地说,她特意提前一天从北京赶来,只为目睹火神信仰习俗的盛大场景,“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类似的民俗表演,没想到现场感受这么震撼。”
紧接着,高跷会的艺人脚踩高跷,身着五彩戏服,扮演着各种经典角色,腾跃、翻滚,动作惊险又灵巧;狮子会的舞狮人举着几十斤重的狮子头,做出憨态可掬或威风凛凛的动作;武术会的少年们精神抖擞,耍起刀枪剑戟,虎虎生风……“这些花会不仅有胜芳本地的,还有来自扬芬港镇风云武术会、高桥村的高跷会和文安县的聚缘高跷会,大家都是为了来祭拜火神。”许文玉介绍,“今年来祭拜火神的花会达到53道,是近年来最多的,这也说明‘火神信俗’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文昌阁广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胜芳南音乐会的表演引得游客驻足聆听。笙管齐鸣,古乐声声,仿佛将人们带回到几百年前的胜芳。“这音乐太有韵味了,听着就让人心里平静。”天津游客王阁明闭着眼睛,细细品味着这古韵悠悠的旋律。
传承密码:代际接力让民俗“活”在当下
如今的“火神信俗”活动,不仅是一场民俗文旅盛宴,更是一次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实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花会表演队伍中,为这一古老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在武术会的表演队伍里,少年们手持刀枪剑戟,动作利落,虎虎生风。他们从小就跟随长辈学习武术,希望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我爷爷和爸爸都是武术会的成员,我从小就跟着他们练。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根,一定要传下去。”10岁的王曾宇说。他稚嫩的话语代表了许多年轻传承人的心声,正是他们的坚守与热爱,让“火神信俗”这一古老民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这鼓声很有讲究,‘三通鼓’分别对应请神、安神、送神,我们祖孙三代都在鼓队,闭眼都能听出鼓点的轻重。”50岁的俞春宝是跨鼓老会会长,他一边调试鼓面,一边向围观游客讲解,身旁几个孩子正练习着基本鼓点。
这种代际传承的场景,成为“火神信俗”生动的文旅体验。在北京游客李悦的镜头里,既有高跷艺人腾空翻转的惊险瞬间,也有画着满脸油彩的小男孩模仿舞狮动作的憨态。“最震撼的是中幡表演,那根十几米的幡杆在艺人肩上、额头、后背翻飞,铃铛声和叫好声混在一起,让人忘了时间。”她的微信朋友圈配文写道,“在胜芳,民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
文旅共振:火神祭祀点燃古镇新热度
胜芳“火神信俗”活动的兴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文旅融合的生动体现。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火神信俗”活动发展到如今的“万人空巷”。这背后,是胜芳镇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的结果。
“火神在中国是一位非常古老的神祇,很早就对它进行祭祀。‘火神信俗’活动汇集了众多高妙的民间艺术,向世人展示着胜芳优秀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王晟表示。
“火神信俗”活动还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来自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地的民俗文化学者纷纷前来调研,河北舞蹈家协会还组织了采风活动,就连远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人类学专业在读博士生、西班牙留学的在读人类学博士也专程坐飞机赶来,对胜芳火神祭祀仪式进行深入研究。
长期从事文化研究及非遗民俗活动传播工作的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黄学敏,她从深圳专程前来,就是为了沉浸式感受胜芳“火神信俗”活动的氛围。“这里民众参与热情极高,现场表演氛围震撼,表现形式多样,仪式感隆重。”黄学敏表示,胜芳“火神信俗”活动规模大、组织能力强,尤其有大量孩子参与,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传承的希望,“它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对于当地百姓来说,“火神信俗”早已超越了祭祀本身的意义。“‘火神信俗’活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胜芳当地居民纷纷感慨,“在这一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看看表演,聊聊家常,感受着这份热闹和喜庆,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福。”
上午10时许,随着最后一个花会表演完毕,活动接近尾声。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民众们再次磕头祷告,跨鼓老会在前开道,南音乐会在后随驾,将火神爷神像送回庙宇。各个花会游街后,也在民众的喝彩声中渐渐远去。
“虽然仪式结束了,但感觉意犹未尽。”第一次来胜芳古镇的天津游客赵瑶说,“今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特色,让我对胜芳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她表示,回去后会把这次经历分享给朋友,让更多人知道胜芳的“火神信俗”活动。
当活动的喧嚣渐渐散去,它所带来的文化印记和旅游热度却并未消退。胜芳火神信仰习俗正以其独特魅力,在大运河文化带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历史与故事,感受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旅融合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