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首家保险科技支公司入驻秦创原总窗口,陕西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被侵权损失保险、首个“研发保+研发贷”项目落地……今年以来,多个“首单”“首个”科技保险新产品新项目在陕接连涌现。
桂文东委员:
让保险业
助力科技创新行稳致远
“支持科技创新,保险业能发挥双重作用。”近日,省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桂文东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保险机构可通过多元化保险产品,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险服务,分担科技企业风险并提供支持保障,如2018年陕西蓝箭发射的我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出现异常,由于事前已在中国人保财险西安市分公司投保,企业在两个月内获得了高达八位数的赔偿,这一赔付帮助企业迅速恢复科研运营,为后续融资及改进技术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此外,凭借拥有长期资本金的特性,保险机构还能发挥存量资金优势,通过股权投资和融资基金等通道,作为耐心资本为科技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如2024年,人保资本联合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险公司设立的总规模100亿元的人保现代化产业投资基金。
西安是全国较早开展科技保险的省会城市之一,早在2010年,西安高新区就成为全国第二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区。“但在科技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陕西目前仍缺乏较为完备的多层次政策体系。”桂文东建议,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科技研发保险机制。
为何需要政府引导?桂文东举例说明:人保财险曾与阎良区某科技企业就科技保险方案进行多轮磋商,企业对保险方案十分认可,最终却未能支付3.8万元保费投保。“这家企业是从成都迁来的,在成都时政府会补贴80%的保费,所以即便这笔保费金额不高,企业管理者也明确表示不会全额自担保险。”
据测算,在科技保险补贴方面,目前陕西仅针对知识产权保险保费实行补贴,每年200万元,占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0.02‰,而山东的补贴规模是陕西的294倍,宁夏是陕西的112倍,山西是陕西的51倍。
“如果政府每年从给科创企业的奖补资金中拿出一小部分,用于引导科创企业投保,为它们补贴30%到80%的保费,不光能让企业获得保障,还能给金融资本注入信心,形成良性循环。”桂文东说。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的科技研发保险机制具体该如何操作?桂文东建议,由省内具备科技保险承保能力及经验的3到5家保险公司组成共保体,明确权责分工及风险分摊规则,通过共保方式按相应承保比例分担风险。同时,对保险产品实行“统一保障范围、统一费率标准、统一承保条件、统一理赔标准”制度,解决一些保险公司“不敢保”的问题。
在政府层面,桂文东建议借鉴成都、合肥、福州等城市经验,将科技保险保费补贴资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同时设立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审核科创企业与保险机构的资格,在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等重点企业中率先开展科技保险产品试点。针对重点产业链上的科技保险,可从政府现有的银行补贴资金池中划出专有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为增强企业的保险意识,建议由金融、工信、科技、国资、知识产权等部门组织科技型企业,参加科技保险政策宣讲会、需求答疑会、政金企对接会等活动,共同构建多方协同、合力推进科技保险的对接机制。”
从保险投资角度,桂文东认为,金融与风险相伴相生,应打破制度障碍,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容错机制,鼓励国有金融和保险机构“长钱长投”。
“陕西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有大量技术成果,浙江则拥有积累了大量产业资本、市场化能力强的企业家,两地资源禀赋互补,可实现产业需求共振。”他建议,通过政府搭台、组织推介会等形式,广泛邀约并定向邀请相关方,以国有资本与浙江民间资本组合投资的形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帮助陕西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共筑跨区域协同发展新高地。
各界导报记者 冯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