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未消,秋风渐起,夏秋交替之际虽体感宜人,却暗藏诸多健康隐患。从高发的肠胃炎到凶险的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季节更迭带来的健康威胁不容忽视。沈阳急救中心浑南第一分中心急救医生张衡为公众解析这些“季节病”的成因与防护要点,助力大家平安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肠胃疾病:夏秋之交的“头号公敌”
夏末秋初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时段,数据显示,每年8-9月因急性肠胃炎就诊的患者较平日增加40%以上。这与三大因素密切相关:持续高温加速食物变质,生冷饮食加重胃肠道负担,昼夜温差大导致免疫力下降。
其典型症状包括每日超过3次的频繁水样便、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低热乏力等,严重时会出现口干、尿少、头晕等脱水症状,儿童和老年人因体质特殊,脱水风险更高。
预防需牢记“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彻底煮熟、安全温度保存、使用安全水源;同时避免过量食用冰镇食品,冰箱存放的熟食需充分加热后再食用;养成良好手卫生习惯,尤其在处理食物前和如厕后;适量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呼吸道疾病:换季时的“隐形杀手”
当昼夜温差超过8℃,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会显著上升。初秋时节,普通感冒、流感、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发病率明显走高。
不同高危人群需采取针对性防护策略: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应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坚持规范用药;过敏体质者要关注花粉指数,高峰时段减少外出,使用空气净化器;在校学生需注意教室通风,避免密切接触患病同学;老年群体要保持适度运动,均衡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此外,需警惕危险信号:发热超过3天不退、呼吸困难、意识改变、口唇发绀等症状可能提示重症,需立即就医。特别提醒,秋季是支原体肺炎高发期,儿童出现刺激性干咳需高度重视。
心脑血管疾病:温差带来的“沉默威胁”
相关资料显示,气温每下降1℃,心梗发病率增加2%。夏秋之交的温差变化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显著上升,尤其是清晨时段风险最高。
关键时间节点的防护尤为重要:避免晨练过早,建议日出后1小时再进行户外活动;控制洗澡水温在38-40℃,时长不超过15分钟;注意如厕安全,保持厕所温暖,避免用力过猛;高血压患者应每日早晚测量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若出现突发剧烈头痛、胸闷胸痛、单侧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健康”过秋的六大支柱
科学穿衣:采用“洋葱式”多层穿衣法,方便随时增减,重点保护颈部、腰腹和足部等易受寒部位。
均衡饮食:增加百合、银耳、莲子等白色食物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ml。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避免熬夜,午间可小憩20-30分钟。
适度运动:推荐快走、八段锦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累计运动时间需在150分钟以上。
心理调适:预防“悲秋”情绪,可通过园艺、书法等活动舒缓压力。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进行季节性健康评估,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检查。
季节更替是自然规律,身体需要4-6周的适应期。在此期间,公众应给予自身健康更多关注。记住,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当开始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习惯时,就已迈出健康管理的关键一步。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平稳度过这个健康“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