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的礼宾车队,永远为懂得相互尊重的客人预留座位,却从不会为待价而沽的谈判筹码而动。历史的天平,最终会向着公平贸易的一方倾斜。这是中国在中美贸易谈判中坚守的底线,也是其底气所在。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美贸易总额约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1%,然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突破6.1万亿元人民币,东盟已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种贸易格局的多元化,赋予了中国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掌握着稀土这一关键资源。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中国掌控着全球70%的稀土产量和90%的精炼产能。美国80%的稀土依赖进口,其中70%直接来自中国。美国地质调查局坦承,即使投入150亿美元,美国也至少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实现稀土自给自足。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姿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以十六字方针回应:“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这十六个字,是应对美国贸易施压的坚定指南。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会谈中,当美方试图将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等议题纳入谈判时,中方代表明确以“能源合作属国家主权范畴”予以拒绝,巧妙地化解了美方的战略企图。
然而,就在中美关税新一轮“休战”刚开启之际,气氛却骤然变得微妙。美国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向媒体释放信号,声称若想促使美国考虑降低关税,中国必须在打击芬太尼问题上展现切实的进展。这番表态,无疑破坏了谈判的友好氛围。紧接着,耶伦又对特朗普访华的可能性泼了冷水,称中方发出了邀请,但特朗普尚未做出回应。这些言论,与特朗普本人此前的表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玩味。美国的新筹码,实则是老把戏?
将关税与芬太尼问题挂钩,并非美国首次使用的手段。早在今年二月,特朗普政府就曾以此为由,对中国进口商品单方面加征20%的关税,即使后来的贸易“休战”也未能取消这项关税。美方不断炒作芬太尼议题,意图制造新的谈判筹码。然而,美国芬太尼危机的根源,恰恰在于自身。多项统计数据清晰地表明,美国查获的非法芬太尼绝大多数来自墨西哥的贩毒集团。美国国内民调也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美国政府监管失职和国内药物滥用文化才是芬太尼泛滥的主要原因。中国对毒品一直秉持“零容忍”态度,其禁毒努力有目共睹。美方无视这些基本事实,执意将责任推卸给中国,这种做法被外界视为赤裸裸的“敲诈”。
在特朗普访华问题上,美方的表态更是前后矛盾。特朗普不久前曾公开表示,如果能达成协议,他很可能会在年底前与中方会面。然而,8月5日,他又在采访中抛出“19小时飞行论”,声称除非中国在贸易问题上先认输,否则他不会花19个小时飞到中国。这种一面暗示会面,一面又由财政部长否认安排的做法,暴露了特朗普“好面子”的行事风格,以及其团队内部决策的混乱。
美方在谈判桌外的强硬姿态,与其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形成了鲜明对比。今年第二季度,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2%,远超2%的目标水平,通胀压力巨大。与此同时,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已降至56.8,为2020年以来的最低点。民调数据更直接地显示,62%的美国民众明确反对“以提高物价为代价的贸易保护”。中期选举日益临近,特朗普急需一场“成功的对华谈判”来安抚国内商界和选民。彼得森研究所的报告警告称,如果全面恢复24%的关税,美国消费者每年将为此多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核心物价指数甚至可能因此突破6%的警戒线。这种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压力,迫使特朗普团队一方面要维持对华强硬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急于达成协议,最终导致了其在公开表态上的矛盾和摇摆。
随着8月12日关税暂缓期的临近,全球市场的目光再次聚焦。白宫发言人暗示暂缓期不会延期,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则表示双方“已具备达成协议的条件”。这种分歧恰恰反映了美方的两难境地。对中国而言,任何协议都必须建立在公平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正如中方谈判代表何立峰所指出的那样,双方应以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为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