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三泽创投周文:数学思维做投资 陪跑10年孵化“真菌检测第一股” | 湖湘资本人物" src="http://www.xianningwang.com.cn/file/upload/202508/21/215146951.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湖湘资本人物》是湖南省股权投资协会、湘江财经工作室联合出品的一档深度访谈类栏目。从投资角度对话影响湖南资本市场的行业领军人物,覆盖金融投资、VC/PE、产业并购、法律服务、战略新兴等方向。
本期访谈人物:三泽创投创始人、总裁 周文
“投资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既依赖数据模型分析,更注重对人性与产业趋势的洞察。”
个人标签
周文,三泽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湖南大学应用数学学士、清华大学EMBA硕士;早年联合创办湖南联创控股集团,超十年的产业运营经验使其深谙企业战略规划与风险管理逻辑。
2008年他创立三泽创投,从产业管理者转身为专业投资人,专注医疗健康与硬科技领域。2021年荣膺中国创投金鹰奖“最佳投资人”。其“产业深耕 + 长期主义”的投资理念,使三泽创投在医疗健康与硬科技赛道形成独特竞争力。
公司简介
三泽创投专注于投资医疗健康、清洁环境、科技创新等前瞻性产业领域投资,覆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等多个阶段,构建了完整的投资运营管理生态体系。
公司被评为中国最佳创业投资基金TOP50、中国最佳大健康领域投资机构TOP30、湖南最具影响力私募股权机构TOP10。在其投资企业中,很多已经成长为各自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2025年,当“国产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市值站上3000亿时,三泽创投创始人周文那本2018年的投资决策备忘录被再次抽出。泛黄的纸页记录着当时的质疑:“年亏损数亿、估值近百亿的AI芯片公司敢投吗?”他用红笔在风险分析栏旁批注:“NPU自主设计能力是国家战略刚需——模糊的正确胜于精确的错误。”
这位数学系出身的投资人擅长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2008年,当大多数本土创投追逐Pre-IPO红利时,周文在长沙创立了三泽创投。经历过初期的迷茫后,他带领团队在2012年完成关键转型:放弃追逐上市流水线,聚焦医疗健康与硬科技长周期赛道。
“对抗规模化的利器是专业化”,十四年深耕让三泽捕获丹娜生物(真菌检测龙头)、寒武纪(AI芯片)、瀚海新酶(进口酶原料替代)等标杆项目。即便在2025年医疗投资遇冷期,机构仍逆势完成近10亿医疗基金募资。
“投早投小”的专业功底
2024年12月27日,被投企业丹娜生物作为当年北交所最后一家过会企业闯关成功。鲜为人知的是,周文在2015年就对这家由60岁美籍科学家创办的真菌检测公司进行投资,彼时公司“别说利润,连收入都没有”。十年陪跑期间,三泽团队协助组建销售队伍、嫁接湖南药监资源,为企业推荐优秀人才。
这种深度绑定源于周文的投资哲学:“投早投小要专业功底支撑,否则成功只是运气”。三泽内部设有行业研究院,团队成员必须拥有分子生物、理工科、投资等复合专业背景。
当2018年寒武纪以百亿估值融资时,多数机构望而却步,三泽却果断投入——“NPU芯片设计能力是中国战略刚需”的判断,最终换来企业上市后3000亿市值的验证。
建立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在湖南创投圈,周文以“狙击手式”打法著称。他主导建立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在生物医药领域尤为突出:要求项目必须同时满足技术独创性、临床路径清晰、团队商业化基因三重标准。
但面对寒武纪这类战略级项目时,他又展现出惊人的突破力。“技术壁垒与商业落地的平衡需要时空坐标”,他指着办公室里的周期曲线图解释,“某些关键节点上,风控标准要为战略判断让路。”
在周文看来,当下医疗投资正迎来技术融合拐点。当问及是否布局湖南本土药企时,他坦言创新药并非当地强项,但长沙是人口净流入城市,高校和医疗资源丰富,后劲值得期待。
以下是专访精华:
《湖湘资本人物》:您从数学专业跨界到创投领域,数学思维对您做投资有什么影响?
周文:数学对我来说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教会我怎么拆解问题、抓核心逻辑,这种能力贯穿了我在国企做管理、自己创业,到现在做创投的全过程。
比如看项目时,别人可能盯着短期数据,我会更关注底层逻辑——这个行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穿越周期?数学培养的理性分析能力,让我不容易被表面现象带偏。
《湖湘资本人物》:2008年您创立三泽创投,当时为什么选择进入创投行业?
周文:2005年国内证券市场全流通改革后,本土创投才算真正起步。那时候我自己的创业公司已经进入稳定期,总觉得该找个更有挑战的领域。我判断创投行业会是中国产业发展的“刚需”——美国的经验已经证明,这种资本与产业的结合能持续创造价值。当然,一开始没想那么全,更多是直觉:这是个能长期扎根的行业。
《湖湘资本人物》:三泽从早期“追IPO”转向聚焦生物医药和硬科技,这个转型背后有什么考量?
周文:2008-2011年我们确实跟着市场“追IPO”,但很快发现这种模式没核心竞争力——拼资本规模我们比不过大机构,跟风投项目更像碰运气。2012年设立生物医药基金时,我们想通了:必须聚焦。
为什么选生物医药?第一,它关系人类健康,是穿越周期的刚需,经济波动再大,健康需求不会停;第二,当时国内这个领域还比较小众,巨头少,我们有机会深耕。后来延伸到硬科技,也是因为看到国家战略需要——像AI芯片、环境监测这些领域,不是赚快钱的地方,但能创造长期价值。
《湖湘资本人物》:您常说“投早投小”,丹娜生物这个案例很典型,2015年投的时候它连收入都没有,当时怎么敢下注?
周文:丹娜生物的创始人是位60岁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当时刚从天津一家研究院辞职创业。我们认识他时,他还在帮我们分析其他项目,后来他说要自己做真菌检测,我们立刻就跟进了。
两个关键点:一是人靠谱——他在国际学术界地位很高,60岁创业不是为了钱,是真想把技术落地;二是赛道有潜力——2015年国内做真菌检测的很少,但国际上辉瑞这些巨头都在布局,说明不是小众赛道。
我们投了2000万,前几年确实难,科学家创业缺市场经验,我们每周都跟团队聊战略、搭班子,帮着对接湖南的医院资源。到2024年它成了北交所最后一个过会项目,现在一年近3亿营收,近亿净利润,回报肯定在十倍以上。
《湖湘资本人物》:寒武纪的投资更“大胆”,2018年投的时候它亏损严重,估值却快100亿,您当时的判断逻辑是什么?
周文:那时候确实争议很大,团队内部也有分歧。但我们看到它的AI芯片设计在国际上是领先的,这是中国稀缺的“硬科技”。更重要的是,国家战略需要这样的企业——人工智能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全靠进口。
我们当时想,不能用传统的盈利指标去套。就像判断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不能看他现在能不能干活,要看基因好不好。寒武纪2020年科创板上市,现在市值3000亿,验证了这种“逆向思考”——顺大势(国家需要),逆短期(不被亏损吓退)。
《湖湘资本人物》:除了出钱,三泽在投后会给企业做些什么?
周文:我们更像“陪跑者”。比如丹娜生物,我们帮它招财务总监、对接湖南食药监,甚至推动它在湖南设子公司,填补了当地真菌检测的空白。科学家创业往往缺管理和市场经验,我们把自己踩过的坑、见过的好模式分享给他们,避免走弯路。
投后不是“管企业”,是一起解决问题。有时候企业年初定的目标完不成,我们不会指责,而是一起分析原因——是市场没打开,还是团队没跟上?这种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湖湘资本人物》:未来三泽会重点关注哪些领域?
周文:两个方向不变:一是生命健康深耕,但会更关注“融合”——比如AI + 医疗、合成生物(生物技术 + 数字技术),这些交叉领域容易出颠覆性创新;二是硬科技延伸,像智能装备、新材料,只要是能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我们都会看。
湖南的机会也值得期待,虽然现在创新药不算领先,但高校和医疗资源多,人口净流入,后劲很足。我们正把深圳的一些技术型企业引进来建生产基地,也算为本土产业做点事。
《湖湘资本人物》:您对想进入创投行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周文:先沉下去做“专业派”。现在的创投不是靠关系、靠胆量,而是靠对行业的理解深度。比如做医疗投资,你得看得懂临床数据;做硬科技,要明白技术壁垒在哪里。年轻人与其追风口,不如先扎进一个领域,把自己变成“半个专家”——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