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天养生还患癌?7大认知盲区教您避坑,真正防患于未然

   2025-07-25 kongyu770
核心提示:今年52岁的张女士(化名)是朋友圈里的“养生达人”:每天打太极、喝果蔬汁、吃20多种保健品,定期艾灸推拿。但年初体检时,却被

今年52岁的张女士(化名)是朋友圈里的“养生达人”:每天打太极、喝果蔬汁、吃20多种保健品,定期艾灸推拿。但年初体检时,却被查出早期。“我这么注意保养,为什么还会得癌?”她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一科傅剑锋副主任医师介绍,癌症是多因素疾病,光靠“养生仪式感”远远不够。很多人在预防上存在认知偏差,反而漏掉了关键防线。

盲区一:养生=吃保健品/偏方

1.误区:认为吃“抗癌保健品”“排毒茶”能防癌,甚至用偏方替代正规体检。

2.真相:目前没有任何保健品被证实能预防癌症,部分成分可能加重肝肾负担。

3.正确做法:均衡饮食远胜保健品。建议多吃深色蔬菜、全谷物、鱼类,减少加工肉、高糖高脂食物。

盲区二:我没不良习惯,肯定安全

1.误区:不吸烟不喝酒就放松警惕,忽略环境与遗传因素。

2.真相:20%的癌症与遗传相关(如乳腺癌、肠癌),30%与环境污染(雾霾、甲醛、辐射)有关。即使生活习惯良好,长期接触厨房油烟、装修污染物也可能增加风险。

3.行动建议:有家族病史者需早做基因筛查;新装修房屋通风半年以上,使用油烟机时全程开窗。

盲区三:体检正常=不会得癌

1.误区:年年做常规体检(如血常规、胸片),认为足以排查癌症。

2.真相:常规体检主要查慢性病,早期癌症需专项筛查。例如,肺癌需低剂量CT(胸片可能漏诊小结节),肠癌需肠镜(潜血试验仅能发现中晚期出血)。

3.筛查清单:

40岁以上:每年胃镜(胃癌高发)、乳腺钼靶(女性乳腺癌);

50岁以上:每5年肠镜(肠癌)、低剂量CT(肺癌)。

盲区四:炎症忍忍就好,不用根治

1.误区:慢性咽炎、胃炎、妇科炎症反复发作,认为“是小病,不影响”。

2.真相:长期炎症可能诱发细胞癌变。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会使胃癌风险增加6倍,持续感染(宫颈炎)可能发展为

3.关键提醒:查出感染需及时治疗,如幽门螺杆菌需规范四联用药,HPV阳性者定期做TCT+HPV联合筛查。

盲区五:压力大只是暂时的,不影响健康

1.误区:长期熬夜、焦虑,认为“年轻扛得住”,用养生茶“抵消”熬夜伤害。

2.真相:压力会抑制免疫系统,导致NK细胞(抗癌主力)活性下降。研究显示,长期高压人群患癌率比普通人高30%。

3.调节方法:每天留30分钟“无目的放松时间”(如散步、冥想),每周运动15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游泳)。

盲区六:防癌是中老年人的事

1.误区:年轻人认为“癌症离我很远”,暴饮暴食、长期熬夜。

2.真相:近10年,30岁以下青年患癌率上升15%,肠癌、胃癌、乳腺癌年轻化趋势明显。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导致DNA修复功能异常。

3.给年轻人的建议:25岁起每年查一次大便潜血,30岁后关注乳腺自查,避免长期吃外卖(高油盐、添加剂)。

盲区七:防癌等于“完全杜绝风险”

1.误区:过度焦虑,认为“做不到100%预防就放弃”。

2.真相:癌症是概率问题,科学预防可降低风险,但无法完全消除。例如,规范筛查能让乳腺癌死亡率降低40%,戒烟可使肺癌风险下降80%。

3.理性心态:把防癌看作“健康管理”而非“终极目标”,重点在“可控因素”(如生活方式、筛查)上努力。

防癌不是做表面功夫,而是打破“认知舒适区”。肿瘤一科傅剑锋副主任医师提醒,真正有效的预防需要:

1.抓重点:先控制吸烟、酗酒、肥胖等明确致癌因素(占癌症风险30-50%);

2.重筛查:高危人群(如吸烟者、乙肝患者)提前干预;

3.讲平衡:避免极端养生(如完全吃素或过度运动),保持身心和谐。

图片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肿瘤一科 何鋆洪 廖薇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