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革命英烈红军小学
在责任与耕耘中传承红色基因
海口革命英烈红军小学作为一所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学校,始终秉持“劳动即教育,实践促成长”的理念,将劳动教育融入红色文化传承中。针对当前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实践能力不足的普遍问题,学校构建了“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渗透”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真实劳动场景的创设和责任机制的建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格,践行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要求。
学校将全校卫生区域划分为10个责任区,每个班级认领1-2个区域,实行“班级承包制”,实行“每日两清扫、课间三巡查”制度,通过每班设劳动委员1名,负责晨间清扫、午间保洁、放学整理三次检查;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掌握工具使用技巧;卫生评比纳入“红星班级”考核,优秀班级可兑换“劳动实践勋章”;借岗位责任制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将劳动习惯培养从“被动要求”转变为“主动担当”,形成“人人有岗、班班有责”的管理体系。
每天清晨,学生们带着扫帚、夹子等工具,分组清理落叶、捡拾垃圾。遇到顽固污渍,学生们自发用刷子刷洗地面。
每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全校劳动实践课,全校师生放下书本,投身到校园劳动中,分年级设计主题任务,打破学科界限,形成“劳动+德育”“劳动+科学”的融合课程。低年级学生通过“校园美容师”行动在老师带领下擦拭窗台、整理图书角;高年级学生则通过“生态工程师”项目承担起校园主干道清扫、运动器械维护等任务。
在一次劳动课上,六年级学生发现操场角落的排水沟被树叶堵塞,学生们迅速分工,有人负责清理杂物,有人用水冲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排水沟恢复畅通。通过全校性劳动,学生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更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学校开辟420平方米“红苗田园”劳动基地,按24节气划分种植区,7个班级各认领60平方米菜园。通过聘请本地老农教授黎族传统堆肥技术;数学课测量菜畦面积,语文课撰写《种菜日记》,美术课绘制菜园图景;将收获的蔬菜义卖资助困难学生。
六年级(2)班在种植生菜时,遇到虫害问题,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农业专家,尝试用辣椒水驱虫,最终成功解决问题。田园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了农耕知识,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深意,更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未来学校将针对劳动安全保障、家庭教育协同等问题作出相应解决方案;开发“劳动教育数字平台”,实时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设立“劳动学分银行”,贯通小学六年评价体系。
通过具身化的劳动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多项生活技能,更在养护一棵树、收获一把菜的过程中,深刻体悟到革命先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精神。这种将红色基因植入劳动教育、用双手丈量成长的教育探索,为新时代劳动育人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