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子不才,被“茶点”征服了……

   2025-07-28 kongyu660
核心提示:小女子不才,被“茶点”征服了……用“茶”做糕点是真好吃,你吃过哪几种?公认南北方都爱吃的十大“茶点”1案头酥点映烛红,千

小女子不才,被“茶点”征服了……

图片

用“茶”做糕点是真好吃,你吃过哪几种?

公认南北方都爱吃的十大“茶点”1

案头酥点映烛红,千年滋味藏古风。

中国糕点的基因,早在商周甲骨文中便已定格,

“糗饵粉餈” 四字,道尽先民以麦黍为基、以蜜酪为佐的智慧

汉唐以降,丝绸之路带来西域的糖霜与香料,让胡麻饼这类融合风味走进长安市井

正如白居易笔下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市井烟火与异域风情在方寸酥点间交融。

图片

唐宋风雅更催生出糕点的审美觉醒。

《东京梦华录》记载的 “糖煎饼”“梅花汤饼”,将时令花卉、诗文意境揉进面团,

苏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的诗句,道尽中秋月饼的团圆意象。

那时的糕点已不止于果腹,更成为文人雅集、

节庆礼俗的重要符号上元吃元宵、端午食馓子的习俗,恰是 “礼始诸饮食” 的生动写照。

图片

明清以降,糕点风味随地域文化分流,形成 “南米北面” 的格局

苏式糕点以猪油起酥,如蟹壳黄般酥松

广式点心讲究皮薄馅鲜,虾饺烧卖显岭南灵动

京式糕点带着宫廷遗韵,萨其马的蜜甜中藏着满汉融合史。

宫廷御膳房的创新与市井作坊的巧思相互滋养,让一块糕点成为地域风情的味觉密码。

图片

如今,老字号的云片糕仍恪守 “薄如蝉翼” 的古法,新派糕点又以抹茶流心、芝士酥皮演绎新意。

这方寸之间的甜香,

既是《齐民要术》里的传承,也是寻常巷陌的烟火,更是中国人用味蕾书写的文明史诗,

每一口都是与千年文化的温柔对话。

用“茶”做糕点是真好吃,你吃过哪几种?

图片

龙井茶糕

在杭州,春茶的仪式感从不止于一杯明前龙井。

嫩绿的茶芽被揉进软糯的米皮,便诞生了这道承载千年风雅的茶点——龙井茶糕

它的故事,要从南宋《吴氏中馈录》里的一则米糕方子说起:

糯米与粳米按比例磨粉,拌以砂糖蒸制,本是市井茶肆的普通茶点。

直到有人将刚采下的龙井茶芽碾作细末,混入米团,

茶香与米香在蒸笼里缠绵,才让这枚小糕点有了“锁住春天”的魔力。

老杭州人讲究“茶糕配茶”,

酥皮染着龙井的青翠,咬开是绵密的茶馅,甜而不腻,茶香在舌尖化开,像把整个西湖的烟雨都揉了进去。

现代做法更添巧思:糯米粉混入抹茶粉调色

内馅用冷萃龙井茶汤与绿豆沙交融,蒸制时茶香层层渗透,冷藏后口感更清冽,仿佛含住一片会融化的春山。

图片

绿茶佛饼

台湾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以绿茶粉、糯米粉和芋泥为主要原料,经包馅成型、裹芝麻后烘烤或油炸制成。

其历史可追溯至台湾本土茶文化的发展,早期以纯手工制作,结合当地盛产的芋头与绿茶,形成独特风味。

这款点心外皮松脆,带有清新的茶香,内馅是软糯微甜的芋泥或豆沙,

芝麻的坚果香气在高温下被激发,与茶香、芋香形成层次丰富的口感

冷藏后食用更显紧实,复热后又能恢复部分酥脆,冷热皆宜。

因不含化学添加剂且茶多酚含量较高,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追求,

在台湾及大陆的茶楼、酒店中常作为特色点心出现,尤其适合搭配花果茶享用。

制作时,将绿茶粉与糯米粉按比例调和,包裹芋泥馅后压模成型,表面滚蘸芝麻。

传统做法用140℃油温炸3分钟,现代改良版则多用165℃烤箱烘烤15分钟,少油更健康。

成品色泽淡雅,造型规整,6-8件拼盘上桌,既是茶点也是视觉享受。

图片

苏式茶月饼

苏州传统糕点的代表起源于唐朝,盛于宋朝,清乾隆年间由苏州稻香村发扬光大

酥皮工艺堪称一绝,薄如蝉翼的饼皮经反复折叠擀压,

形成数十层酥脆结构,轻轻一咬便簌簌掉落,入口即化。

传统馅料以玫瑰、豆沙、鲜肉为主,

茶月饼的创新在于将龙井、普洱等茶叶研磨成粉融入饼皮,

例如云南建水的普洱茶月饼茶香与豆沙的醇厚交织,形成"饼茶同饮"的独特体验

现代制作工艺注重健康改良,糖分降低至15%-18%,油脂减少30%

部分产品用椰子油替代猪油,并添加南瓜泥、藜麦等膳食纤维。

苏州清水玫瑰月饼仍保留古法,用嫣红玫瑰与荤油调和,甜而不腻,被《醇华馆饮食脞志》记载为"尤为可口"。

这款江南瑰宝不仅是中秋美食,更承载着非遗技艺的传承。

图片

碧螺春茶酥

这款抹茶色酥皮包裹着碧螺春茶粉与豆沙混合的内馅,

既保留传统酥皮的层叠酥脆,又融入春茶的清雅花香。

被苏州文旅选为"酥"式糕点代表,登上央视《远方的家》栏目。

茶酥的精妙在于平衡:

外皮以抹茶粉着色,经传统酥皮工艺折叠出256层薄如蝉翼的酥皮;

内馅将明前碧螺春研磨至200目细度,与低糖豆沙按3:7比例调配,

既保留豆沙绵密又凸显茶香

烘焙时采用180℃变温烘烤,确保茶香充分释放却不焦苦

消费者评价其"像咬开一片江南烟雨,甜得克制,香得清透"

制作时需先将碧螺春茶炒干磨粉,与蒸熟红豆按比例混合炒制馅料,酥皮则需经过油面和水面的反复折叠。

低糖配方契合现代健康需求,既可作下午茶点,也是伴手礼热门之选,让千年茶文化在舌尖焕发新生。

图片

九江茶饼

江西四大糕点之一起源于唐代浔阳楼江边,明清时借长江水运兴盛,成了码头商贩的“茶配”

这小饼直径不过五厘米,却藏着四重香:

茶油清冽、丹桂馥郁、芝麻酥香、面皮麦香,咬一口“咔嚓”作响,甜而不腻,

连苏东坡都夸它“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传统做法讲究“三水三油”,

面粉得用本地麦子磨的精粉,茶油要选庐山云雾茶压榨的,桂花得是百年老树摘的。

和面时加饴糖浆,包馅后先高温定型,再低温烘足十小时,这样才够酥脆

这茶饼吃着有讲究:

九江云雾茶最妙,茶香饼香在嘴里打架,甜味反而更清透

年轻人喜欢混搭,有人蘸酸奶吃,有人碾碎了撒在冰淇淋上。

图片

祁门红茶酥

这道源自安徽祁门的传统茶点,堪称茶与糕点的完美结合

祁门红茶本身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自清朝光绪年间创制以来,

便以其独特的“祁门香”闻名遐迩。

祁门红茶酥的出现,更是将这份茶香完美融入了糕点之中。

它选用祁门红茶的茶末或茶汤,与面粉、糖等食材巧妙结合,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每一口祁门红茶酥,都能品尝到红茶的馥郁芬芳与糕点的酥脆香甜,甜而不腻,茶香四溢

在祁门当地,这道茶点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作为茶余饭后的甜点,还是作为馈赠亲友的佳礼,都备受青睐。

图片

抹茶毛巾卷

虽带着日式甜品的精致感,实则是中国茶文化与现代烘焙碰撞出的网红爆款。

它的根基要追溯到魏晋时期——咱们老祖宗早在一千七百年前就玩转了抹茶:

把新鲜茶叶蒸青、压饼、研磨成末,冲水搅出雪沫般的茶汤,这手艺在唐宋达到巅峰,连宋徽宗都专门写书研究点茶技巧。

可惜明朝后散茶冲泡成了主流,这门讲究"沫沉华浮"的技艺逐渐失传,直到近年才借着日本抹茶文化回流,重新在中国年轻人里火起来。

如今爆红的抹茶毛巾卷,本质是中西合璧的创意甜品。

薄如蝉翼的可丽饼皮裹着抹茶淡奶油,折叠成毛巾褶皱的造型,撒上现磨宇治抹茶粉,绿意盎然得像把春天卷进了蛋糕里。

咬一口,饼皮柔软带着蛋香,奶油细腻如云朵,抹茶的微苦刚好中和甜腻,茶香在舌尖层层绽开,像在喝一杯固态的抹茶拿铁。

图片

茉莉花糕

若问哪款糕点能将茶香与花香揉进江南的烟雨里,浙江茉莉花茶糕定占一席。

这款源自南宋的古法茶点,以糯米粉、粳米粉为皮,裹着糖渍茉莉花瓣作馅,

遵循《徐氏钟馈录》的蒸制古法,米香与花香在蒸笼里缠绵出“软糯绵砂”的口感

清代笔记里“甜而不齁,香而不艳”的记载,至今仍能在金华老茶肆中尝到真味。

制作时,糯米与粳米按1.5:1配比,加水调成细流不断的粉浆,掺入现采的茉莉花酱蒸透

横州版本则更添巧思——绿豆泥混着茉莉蜜酱压制脱模,甜度虽高,却因无防腐剂而透着天然的醇厚。

老茶客讲究“现蒸现吃”,冷后的糕体稍硬,配一盏同源的茉莉花茶,

甜腻便被茶汤的清苦化开,恰如古人“茶点相宜”的智慧。

图片

碧螺春瑞士卷

苏州茶文化与西式糕点碰撞出的创新美味,堪称“茶香入馔”的典范。

这款糕点起源于苏州东山,当地茶农为推广碧螺春,

将春茶嫩芽研磨成粉融入瑞士卷,既保留了传统茶韵,又赋予甜点清新雅致的灵魂

碧螺春瑞士卷的精髓在于“茶香三重奏”

蛋糕体以碧螺春茶粉与低筋粉混合,烘烤后呈现青翠色泽,入口绵软如云

奶油层则用鲜茶汁调入打发奶油,茶香与奶香交织,甜而不腻;

最后撒上现磨茶粉,苦涩与回甘在舌尖次第绽放。

这款糕点虽源自传统,却颇受年轻人青睐。

制作时需注意,茶粉需间断研磨防发热变黄,烤制10分钟即可,趁热卷起定型,冷藏后切块更显层次。

碧螺春瑞士卷,既是茶文化的现代传承,也是舌尖上的江南春意。

图片

抹茶曲奇

虽带"抹茶"二字,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式创新茶点。

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国魏晋时期的抹茶文化,唐代陆羽《茶经》记载的"捣末瓷"工艺与宋代点茶法,正是抹茶形态的雏形。

现代抹茶曲奇诞生于21世纪初烘焙行业爆发期,

将传统抹茶粉与西式曲奇工艺结合,迅速成为新派茶点的代表。

这道茶点以低筋面粉与黄油为基底,加入2%-5%的宇治抹茶粉,经160℃烘烤15分钟制成

其特色在于酥脆与茶香的平衡——40%-60%的黄油含量赋予曲奇入口即化的质感,

而石磨研磨的抹茶粉(细度达1200目)则释放出清新海苔香,与奶香形成微妙层次。

家庭版做法极简:

130g黄油软化后加65g糖粉打发,分三次加入50g蛋液,筛入200g低粉与10g抹茶粉拌匀,

裱花袋挤成花纹,170℃烤12分钟即可。

这道绿意盎然的茶点,正以每年25%的市场增速,成为Z世代下午茶的新宠。

图片

新蒸的茶糕在桌上冒着热气,烤箱飘来抹茶曲奇的甜香。

咬一口,是千年的风雅,也是此刻的熨帖。

茶香漫过舌尖,烦恼便悄悄溜走了。

这方寸之间的甜,是老祖宗的智慧,更是我们热气腾腾的日子。

你最爱哪一味?

下次喝茶,记得配一块,让这温柔的甜,真真切切甜到心里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