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事实果真如此吗?
诚然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但仍旧比较片面。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人们面临的不是缺衣少食而是营养过剩和缺乏锻炼。而老年人由于年老后代谢率下降、活动量减少,更容易发生肥胖问题。而很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这些疾病的发病风险都与肥胖密切相关。因此有了“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说法。
但是,老年人不仅仅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同时也是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许多肿瘤早期往往没有特殊的症状体征,可能只伴随有体重的减轻,而人们也希望“多吃不胖”,忽略了这一异常信号,从而错失了早期发现肿瘤的机会。
另外,体重下降在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肌肉的流失,肌肉量减少导致肢体力量的减退,影响身体的平衡能力,从而增加跌倒、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同时,肌少症往往伴随着脂肪储存增多,体脂率升高也会增加一些代谢性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所以说,老年人过胖过瘦都不好,特别是体重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变化更需警惕是不是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早期的危险信号。
哪些肿瘤早期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当体重短时间出现大幅度下降时需警惕哪些肿瘤疾病:
1、胰腺癌:胰腺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体重突然减轻是其中一个重要信号。胰腺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体重下降。如果伴随腹痛、黄疸或食欲不振,一定要及时就医。
2、胃癌:胃癌早期也可能导致体重减轻。肿瘤会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导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甚至引起恶心和呕吐。如果体重减轻的同时,还出现上腹部不适、反酸或黑便,需要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3、肺癌:肺癌不仅会影响呼吸系统,还会导致全身性症状,包括体重减轻。肿瘤会消耗大量能量,同时可能引起食欲下降和代谢紊乱。如果体重减轻伴随咳嗽、胸痛或呼吸困难,建议尽快进行肺部检查,比如说胸部ct平扫筛查。
4、肝癌:肝癌患者常常会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一旦受损,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如果体重减轻伴随右上腹疼痛、黄疸或乏力,需要警惕肝癌的可能性。
5、结肠癌:结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体重减轻可能是其中一个信号。肿瘤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泻、便秘或便血,进而影响营养吸收。如果体重减轻伴随排便习惯改变或便血,建议进行肠镜检查。
6、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种血液系统肿瘤,可能导致体重减轻、盗汗和发热。肿瘤细胞会加速身体的代谢,消耗大量能量。如果体重减轻伴随淋巴结肿大或持续发热,需要及时就医。
从预防肿瘤疾病的角度来说,老年人群有什么好的科学生活建议?
1. 均衡饮食:打造“抗癌餐桌”——多摄入膳食纤维可降低结直肠癌风险。避免腌制、熏烤食品,每周红肉摄入不超过500克。补充维生素C、硒、番茄红素等可中和自由基,保护细胞。
2. 适度运动:激活免疫力——有氧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力量训练改善代谢。平衡训练预防跌倒。
3. 戒烟限酒,远离致癌物。
4. 控制慢性病与感染 ——根除幽门螺杆菌,胃癌风险降低40%。接种乙肝疫苗(预防肝癌)、HPV疫苗(预防宫颈癌)对老年人仍有保护意义。
5. 心理健康:减压与社交 ——加入老年社团、兴趣小组,降低孤独感,减少抑郁诱发的免疫抑制。每日10分钟冥想可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我们的身体会发出哪些早期信号,来预警可能生病了?
癌症发生前,身体通常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以下是一些常见肿瘤的早期异常表现:
1.异常肿块:身体任何部位(如颈部、腋下、乳房、腹部等)出现无痛性、逐渐增大的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且活动度差,可能是淋巴结转移或原发肿瘤的信号。
2.经久不愈的溃疡或伤口:皮肤、口腔、胃肠道等部位的溃疡超过两周未愈合,或反复破溃出血,需警惕癌变可能,尤其是长期吸烟者或慢性炎症患者。
3.黑痣或疣体异常变化:体表痣的颜色加深、形状不规则、快速增大、破溃出血或周围毛发脱落,可能提示皮肤癌(如黑色素瘤)。
4.吞咽困难或梗阻感:进食时胸骨后疼痛、异物感或进行性吞咽困难,可能与食管癌、胃癌相关。
5.排便习惯改变:长期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或带血,需排查结直肠癌。
6.久治不愈的咳嗽:持续干咳超过3周,或痰中带血,需警惕肺癌。
7.胸痛或呼吸困难:可能与肺癌、胸膜转移相关。
8.无痛性血尿:排尿时尿液带血且无疼痛,常见于膀胱癌、肾癌。
9.排尿困难或尿频:可能与前列腺癌或膀胱癌相关。
10.持续性疲乏与虚弱:即使充分休息仍感乏力,可能与肿瘤消耗能量或贫血相关,常见于胃癌、淋巴瘤等。
11.不明原因发热:反复低热或持续发热,尤其伴随盗汗、体重下降,需排查淋巴瘤、白血病或实体瘤。
12.非经期阴道出血:绝经后出血或性交后出血,可能与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相关。
老年人运动时应注意什么?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但科学合理的运动仍是维持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老年人在运动中的需要注意控制强度与时间,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微出汗、能正常说话”为强度标准,避免过度疲劳或呼吸困难。要避免危险动作。
运动中关注身体信号,若出现头晕、胸闷、关节疼痛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必要时就医。夏季避免高温时段运动,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心脑血管意外。
运动是老年人健康的“良药”,但需量力而行、科学规划。牢记“安全第一”,通过合理运动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才能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父母勤俭持家惯了,常吃剩菜剩饭,这样有致癌的风险吗?
常吃剩菜剩饭是否致癌,关键在于食物的储存方式、加热习惯以及剩菜的种类。绿叶蔬菜在储存过程中,硝酸盐可能逐渐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但在胃酸环境下可与蛋白质分解产物结合生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一种一类致癌物。加工肉类如香肠、火腿,本身含亚硝酸盐,反复加热可能会增加亚硝酸盐含量。油炸或烧烤类剩菜反复加热时,可能产生丙烯酰胺,这是2A类致癌物。
剩菜保存不当易滋生细菌(如沙门氏菌),虽不直接致癌,但长期肠道炎症可能增加癌变风险。所以说,偶尔食用妥善保存的剩菜风险较低,但长期依赖剩菜且储存不当可能增加致癌隐患。防癌的关键在于多样化饮食、减少加工食品、注重新鲜食材。记住:新鲜即食最优选,剩菜处理要科学!
【健康小贴士】
吸烟史者每年1次低剂量螺旋CT可筛查肺癌。50岁以上每10年1次肠镜,发现息肉者缩短至3年,可筛查结直肠癌。女性65岁前每2年1次乳腺钼靶,结合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乳腺癌。男性50岁起定期检测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可筛查前列腺癌。慢性胃炎患者每2-3年1次胃镜检查可筛查胃癌。筛查时注意根据家族史、慢性病史调整筛查项目与频率,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