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房地产是创造货币的锚点,新政策如何避免房价泡沫?

   2025-07-28 kongyu610
核心提示: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货币创造的关键角色,这一现象源于其独特的金融属性。作为银行体系最重要的抵押品,房地产价值的波动直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货币创造的关键角色,这一现象源于其独特的金融属性。作为银行体系最重要的抵押品,房地产价值的波动直接影响信贷规模。当房价上涨时,抵押物价值提升,银行放贷能力随之增强,形成货币创造的乘数效应。这种机制在过去二十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埋下了房价泡沫的隐患。2015年启动的棚改货币化安置就是典型案例,央行通过PSL(抵押补充贷款)向国开行注入资金,地方政府用这些资金拆迁补偿居民,居民再拿着现金涌入楼市,形成"拆迁-补偿-购房"的闭环。这种人为创造的需求短期内消化了库存,却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导致三四线城市房价脱离实际收入水平。

货币化安置政策的设计缺陷在于过度依赖金融杠杆。拆迁补偿款本质上是基础货币的定向投放,这些资金集中进入房地产市场后,不仅推高了房价,还刺激开发商进一步扩大投资。当房价上涨预期形成,投机需求大量入场,银行基于抵押物升值继续扩大信贷,最终形成房价与信贷相互强化的循环。这种循环的脆弱性在于,一旦房价上涨预期逆转,抵押物价值缩水将引发银行体系风险。2018年后部分三四线城市出现的库存再度积压,正是这种模式不可持续的表现。

2025年新政策转向实物安置和改造升级,标志着调控思路的根本转变。特别国债和专项债作为主要融资工具,其资金使用受到更严格的监管,确保流向实体建设而非金融投机。实物安置直接增加住房供给,避免了货币集中入市的冲击效应。改造升级则着眼于存量住房的价值提升,通过改善居住环境释放真实需求而非金融需求。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资金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居住品质提升,而非虚拟的资产价格泡沫。

新政策在制度设计上有三大创新点。其一是需求匹配机制,资金分配与城市人口、产业等实际因素挂钩,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刺激。其二是价格稳定器作用,实物安置增加的有效供给能平抑房价上涨压力。其三是财政可持续性,特别国债的发行纳入预算管理,比PSL的货币投放更透明可控。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房价泡沫的防火墙。

从长期看,房地产的货币创造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健康的模式应当是信贷增长与真实居住需求相匹配,而非单纯依赖抵押物价值膨胀。新政策通过将资金引导至城市更新、保障房建设等领域,正在构建这种新型关系。当房地产回归居住本质,其作为经济稳定器而非波动源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这种转型虽然可能短期内影响地方财政和经济增长速度,但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未来政策的关键在于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定位,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最终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