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坛公园神乐署,此刻回荡在凝禧殿里的埙声,正吹奏着《苏武牧羊》的千年悲怆。殿内,乾隆御笔“玉振金声”的匾额高悬,见证着岁月沧桑,这里,是跨越六百年的礼乐殿堂,中和韶乐的故事由此开始......

乾隆御笔匾额/现场拍摄
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霍燚介绍:中和韶乐,源自于西周时期的雅乐。在明代的初期,洪武皇帝朱元璋将其更名为中和韶乐。后来从清代一直沿用到现在,已经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和,就是中正平和。韶,是尽善又尽美的意思。中和韶乐,就是中正平和尽善又尽美的音乐。祭祀的时候,在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坛庙当中;宫廷当中皇帝举行朝会大典、宴享大典会使用到。
木柷三响,编钟清鸣,身着古代宫廷服饰的乐师们执起乐器缓缓奏响。“一字一音一动作”,中和韶乐演奏如同一场精密仪典,要求礼乐歌舞融为一体,做到“八音具备”。
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霍燚:从整个乐队的规制,到乐器的使用,人员的数量,演奏的方法都有相应的礼仪规章制度。比如说,我们在开始的时候要先击柷三声,对于礼仪方面的这种功能,可能要大于他们实际音乐上面的表现。中国历朝历代的雅乐,其他的乐谱变了,乐调变了,但是唯独不变的就是八音的分类方法。金、石、丝、竹、土、木、匏、革这八种材料制作的乐器所演奏出来的音乐叫做八音乐。

中和韶乐演奏乐器/现场拍摄
霍燚站在朱漆钟架上的青铜编钟前,轻奏了一段儿歌《小星星》,曾为祭天而鸣的编钟在轻快的儿歌旋律中震颤。这样跨越时空的结合,正是中和韶乐在传承发展中“守本真”、“求新声”的体现。
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霍燚:我当时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老师就跟我说先学习把它给完成好,不能变。我现在上班大概18年了,为什么不能变?文化遗产首先你得传一个“真”,拿电吉他去弹就不是味儿了。除了有很多文化象征意义的艺术化形式之外,还有很多礼制性的东西在里边。所以说,越学文化越自信,越学你就知道,里边有很多以前的文化符号传承了下来。我们就是要将文化符号,通过现代人能够接受的、具备现代审美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其实是我们现在要干的。
2021年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礼乐之声”,中和韶乐像是一座桥梁,让世人了解古代音乐,感受中国传统音乐带来的美好。霍燚介绍,天坛神乐署雅乐团曾多次走出国门,赴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交流,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民族的故事。

神乐署海外演出/图源网络
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霍燚:第一次走出国门是2014年,去卢瓦尔河谷的丽芙城堡。其实在我们文化交流沟通的过程当中,也是需要把我们的文化去输出的。从文化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在世界舞台让大家更多的去看到,其实中国是有雅乐的,是为中国来立名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六百年前凝禧殿前的乐舞,在今日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桥梁。中和韶乐作为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也最年轻的回响,让古都风韵与时代新声,在此交响共鸣。而当神乐署的编钟金声还在梁柱间萦绕时,向西一公里跨越中轴线,此刻的天桥艺术中心内,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也在舞台中展开。这十几分钟的路程,串联起六百年礼乐圣地与当代艺术磁场,构成中轴线上最精妙的“古今对望”。
傍晚7点,天桥艺术中心售票厅排队的长龙里,有举着老式胶卷相机的老戏迷,也有拖着拉杆箱直奔剧场的国际游客。当电子票扫码的“嘀嘀”声连成一片,独属天桥艺术中心的文艺夜晚也拉开了序幕。
天桥艺术中心观众:哇,那声光电跟看大片似的。
天桥艺术中心观众:外面的建筑是很简约现代的,进来以后有一个比较古典的戏台子,有一个很美的反差。
天桥艺术中心观众:老天桥是撂地杂耍卖艺的地方,现在的天桥艺术中心就是话剧啊,舞蹈啊,都可以在那儿欣赏得到。
穿过现代感十足的玻璃幕墙,中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按1:1复建的清代大戏楼。在天桥艺术中心,您随处可见戏剧元素和独属北京天桥的文艺范儿。独特的设计让建筑本身成为“会说话的文物”。

天桥艺术中心复建戏楼/现场拍摄
天桥艺术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姜琼介绍:天桥最早可以追溯到700年前的元代,我们把戏楼设计在这里面,就是一种视觉上的焦点,同时它也是一种声音的呈现。剧场在做声场设计的时候,它的墙壁的凸起和凹进去的方方块块,就代表老天桥撂地卖艺的艺人随身携带的信箱,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回想吧。
今晚在这里,即将上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当灯光渐暗,声音渐起,留声机里流淌的老上海爵士乐与枪声碰撞,舞台上没有一句台词,但雨伞开合的脆响、旗袍舞者蒲扇摇曳的窸窣、发报机急促的“滴答”,都在120分钟的舞剧中颤动着剧场观众的心。
天桥艺术中心观众:天桥整个的设置是特别舒服的,无论是一楼、二楼还是包厢,基本上没有死角,音视的效果特别沉浸,特别好。
天桥艺术中心观众:天桥剧场弘扬了中国的文化。
天桥艺术中心国际友人:(翻译)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北京,这里确实宏伟壮观,而且演出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希望能够在这段游玩时间里玩的尽兴。
这里曾是老北京民俗文化发源地。如今,它用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谢幕时“长河无声 ,唯爱与信念永存”的宣言字幕,总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永不消逝的电波》谢幕字幕/源自网络
天桥艺术中心的魅力,远不止于一部舞剧。从天桥民俗的吆喝声,到国际舞台的交响乐;从《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信仰的铮鸣,到川剧高腔里清廉的回响——天桥艺术中心正如其名,架起一座连接古今、融汇中西的“声学之桥”。当中轴线的晨光再次点亮,这座剧场的声浪依然在继续奔涌......
天桥艺术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姜琼:归根结底是希望让声音跨越边界,无论是传统戏剧的鼓点,还是这种现代音乐剧的有当代性的音乐表达形式,我们都认为它在还原人类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声音的融合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混搭,而是说符合当下人在心灵层面的共鸣,具备烟火气的乡音和先锋的潮流的声波,完全可以在同样一个频率上去给到大家心灵上的归属感。我觉得这就是北京的天桥,世界的舞台,大众的艺术空间最生动的听觉诠释吧。
从神乐署的八音金石到天桥剧场的多语和鸣,当中和韶乐的玉振金声与世界的戏剧掌声在此交响,这条7.8公里的中轴线,此刻既是礼乐文明的回响壁,也是当代艺术的共振箱,“中轴新声”也在奏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永恒乐章。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编辑柏璐瑶,主编朱来生
编辑:北城
值班主编:谢思楠
监制:赵鹏